☆ 真 /
 
现在位置:首页 -> 天府耍都 -> 天府休闲
女人街—染房街的千年传奇
编辑:xiaobo 来源:网上收集 更新日期:2007-7-5 阅读次数: 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 文字 〖

染房街的老照片

    染房街是成都女人街

    抗战时期,那些到成都来逃难的下江人都喜欢到染房街买房子或是租房子住。当时,一些流寓成都的时尚人物也喜欢到染房街去玩,比如秦怡、张瑞芳、丁聪、黄苗子等,他们当时也经常去染房街。

    看现在染房街的招牌、店招有文化的相对就比较少了,包括那些对联,有的都贴反了,自己还不知道呢。但是我知道染房街过去有很多写得很好的对联,比如说“鹅黄鸭绿鸡冠紫,鹭白鸦青鹤顶红”这副对联写染坊写得多好啊,它用一些飞禽来突出染坊的色彩斑斓,写得多形象,多美啊!还有一副对联也写得非常好,“若化人衣作蝴蝶,不劳女手绣鸳鸯”写得多优美,那么贴近那么准确,同时还很生动、很鲜明。从这一两副对联就可以看出成都过去的文化氛围是非常浓厚,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,哪怕普通店招都有着深厚的人文色彩。

    杨红樱:我觉得成都的女人在全国是非常有口碑的,一说起成都女人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成都女人的丰富多彩、漂亮能干、温柔体贴,我觉得成都女人很会打扮也很爱打扮,而染房街也是属于女人爱去的地方,何不就把染房街改称为成都女人街。用成都女人这个品牌来赋予,并且提升它文化内涵的东西。

   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许多刻有传统生活方式印记的事物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,甚至正走向消亡。比如今天的染房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几乎都是内衣、毛巾、袜子、洗发水一类的,引得美女们爱在500米长的街上流连忘返。不过,这条成都古老而狭窄的小街,说起它的历史就挺有内容的了。

    唐宣宗七年(854年),天府之国因经济的繁荣,遂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、文化中心之一。染房街起初是由于毗邻金河,仅有一条石板路通行,因取水极易,一家姓唐的在此开设了一家染绸布的作坊,很快成为成都最大的染坊,不少人看到这种便利,就将染坊搬到这里,逐渐形成街市,因而命名为“染坊街”。当时的记载盛况:河边是汲水的工人,而染坊皆是在院子的后面,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。不少外地人直接到这里买卖绸布,有的生意好的作

    坊是刚刚染好绸布,就有人预订了。

    经过数年的发展,这里聚集着上百家染坊。但因为竞争激烈的缘故,这里时常也发生一些打架事件等,逐渐演变成复杂的人群环境。后来,为了加强该区域的管理,政府不得不在这里设置了管理机构,以应对纷争及税赋等事,据有关资料记载,染房街的比重占了很大的一部分。金河虽然占了如此重要的位置,但后来的政府疏于进行水利方面的管理,致使金河日渐积了淤泥,染坊主向都尹屡次力陈疏通河道,以求保证染坊的发展。

    后蜀时代的王衍是个花花公子,喜欢的是锦衣美食。据说,他在宫中依照成都平民区的建筑格局,修建起“村坊酒肆”,令宫妃们脱下绸缎彩衣,改穿青布衫。每间房子的门楣上都悬挂一块布帘子,有卖小吃的,有卖烧酒的,男女杂沓,交易取乐。整个过程颇似小孩子玩的“过家家”。为了装扮宫妃,他常常在染坊街买绸布,只要宫妃高兴,他可以为此一掷千金。但更多的时候拖欠染坊的工钱,弄得

    染坊主左右不是。后来不少染坊主开始经营

    转向、搬迁了。后蜀灭亡后,南北朝时代更是

    战事频仍,偏居一隅的成都自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。这条街渐渐地没落了。

    宋朝时,全国百废待兴,成都也渐趋安定了下来,不少染坊的后裔便想重操先人的事业。都尹就疏通了河道,染坊街又活了过来。

    明初改“坊”为“房”

    细究中国商业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气候,大抵跟商业不受重视有关,这在染坊街表现尤为明显,因而历经数百年,还是以作坊来生产绸布。染坊街虽然破旧不堪,一到新的朝廷建立就会焕发出青春来。明初,政府决心重建街坊时,并将“坊”改为“房”字,定为染房街,沿袭至今。

    明清繁盛时期,云集在染房街的手工业作坊达200多家,成都四乡及外县商贩多来此采办货物。不管是士绅还是平民都以着装来自染房街而自豪,至于妇女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,犹如今天的世人竞相用品牌衣饰。

    明末,张献忠在成都大屠城,使成都的经济遭受重创,染房街也不例外。据记载,当时

    的金河上只余下3道石栏桥和其中一桥的两

    只大石狮。后来政府不得不采取湖广填四川

    的政策,成都才缓慢地恢复元气。染房街又有了一段繁荣期,与明初一样。走进每家染坊的

    后院,就看见绸布对折挂在高高的木架上,随

    风飘荡,人们在中间游走,手抚新鲜的花样,

    嗅到的是淡淡的豆浆样的清香了。

    然而,战乱再起,政府无暇顾及金河整修,以至于金河水枯竭,江水不畅,染坊不得不陆续迁出城外,加之此时的机织布大量出现,城内仅留下江南馆街一家大染坊,但不久也关了门。当然,“洋布”进入成都后,土布就成为了落伍的象征,染坊再也没有回到以前繁荣的机会了。

    后来,染房街的沿街小店,变为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、象棋、骨牌、麻将、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。《华阳县志》曾载:“沿城染房街百余坊,专攻骨角为业,制成纽扣、牙刷、骨牌之类数十种。”

    近代洋人侨民聚集

    染房街上的生活是悠闲自在的,正如民谚所说的那样:“染房街无染坊,将帅对阵打麻将。”就是对这条街手工作坊特点的介绍。这种娱乐精神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,正如后来的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:“生活在成都这样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,是一个人的福分”。

    一位曾家住染房街的老太太怀着无限感慨回忆道,小时候,她与童年的玩伴在小小的庭院里玩“藏猫猫”;长大了又靠着这条小街做小买卖养家糊口;后来房子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了,她又四处借债,重建家园。诸如此类的事在这条街上发生了不少。还有人记得,以前的染房街上住了许多洋人、侨民,没有一定资产的人是很难入住的,一时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。战事结束以后,洋人才退了出去。后来,金河在这里消失了,连遗迹都无从找到。另外一位染房街的老住民回忆说,小时候,我家就住在中学学校边的一座四合院里。院子正中有一块有屋檐的空地和一个小天井。天井周围摆满了家家户户的花草。这儿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。我们在里面跳橡皮筋、打球、捉蚯蚓、看小蚂蚁……不亦乐乎。而到了晚上,还会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闪闪发光。大人们也铺张凉席、摆一张躺椅来纳凉、谈天。关于西游记、水浒传的故事我就是在那时听大人们说的。

   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小商贩车木头的“车车”:用脚一踩,就会带动刀具旋转,把木头车成各种形状。刀具旋转之时,白色的刨花就一卷一卷翻滚而起,煞是好看。1957年后,染房街上的小商贩就消失了,变成了住家户,直到上世纪80年代。现在这里又是小商品一条街,尽管街

    道还是一样的狭长而窄小,却已不是当年的旧

    模样了,惟有喧闹的人声与昨日相仿。

 

上篇文章: 成都电影院总汇—电话和地址
下篇文章:到最后的海上乌托邦巴拉望
相关文章:
  • 骨头汤含钙低女人多喝易胖
  • 女人经常喝咖啡的六大恶果
  • 盘点令女人疯狂的度假酒店
  • 不爱看球赛的女人干什么
  • 唯一与皇帝离婚的中国女人
  • 对毛泽东说“不”的女人
  • 女人饮食七大数字规则
  • 逃跑女人奔向“花花世界”
  • 享受女人节从味蕾开始
  • 陈冠希的N个女人
  • 阅 读 排 行
    推 荐 阅 读
    最 新 专 题
    推 荐 广 告
    耍游网 Copyright 2008-2020 版权所有 http://www.suayo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