☆ 真 /
 
现在位置:首页 -> 真实生活 -> 真实人生
耍猴艺人的生活写真
编辑:耍哥820 来源:网上收集 更新日期:2008-5-5 阅读次数: 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 文字 〖

     沙偃镇位于新野城南13公里,黄河故道上的土地全部是沙质土壤,贫瘠的土地不能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什么恩惠,一年四季靠天吃饭,村民们除了种地的微薄收入外没有其它的活钱。鲍湾村和冀湾村是耍猴人积聚的主要村落,村民们除了收秋和种麦的时候回来在家里忙呼农活外,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带着猴子四处卖艺*,有些老的耍猴艺人还到过香港、台湾地区和越南,缅甸等国。在江湖上你只要见到耍猴人他多半就是新野的。至于村子里什么时候有了猴子谁也说不清,据新野县口头传说,猴子在新野和人至少共同生活了六百多年。猴子在主人家长大,就像家里的一口“人”。早先的艺人不管多远的路程都是靠两只脚,有谁知道有多少艺人带着猴子离开家乡就再也没能回来。

(一)  
     明朝罗贯中的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以及央视连续剧—–《三国演义》,其中“火烧新野”等章节,使“新野”二字闻名海内外。现属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,境内既无高山也无森林,更无野生的猕猴,可是这新野人硬是把这攀援如飞、性情玩劣、难以教化的小猴子,耍得滴溜溜转,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。新野县从何时开始玩耍“猴戏”的呢?从无史书可考。当地近来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人、猴、狗嬉戏的图案。据众多猴戏老艺人讲,新野“猴戏”起源于西汉,南北朝时已成气候,至明清期间已非常盛行。建国后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“猴戏”曾一度停止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“猴戏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,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。新野“猴戏”主要集中在沙堰、施庵和樊集乡镇,其中沙堰居多,几乎每个村都有“猴戏”艺人,全镇每年外出玩“猴戏”的就有3600多人。 

(二) 
     新野平原本来不生猕猴,那么玩“猴戏”的猴子从哪里来?前几年,福建、四川等地的农民,得知新野人会耍“猴戏”,能逮猴子,便前往邀请,因为一些地方猴患成灾,每当春种秋实,庄稼就会被它们“扫荡”得一塌糊涂。当地人又没有办法,便去请捕逮高手。新野人独特的捕猴方法主要有两种:一种如鲁迅先生小说《闰土》中捕鸟的方法,用长6尺、宽3尺、高1.7尺的木制笼子捕逮;一种是把猴子赶进编制的尼龙大网内隔开捕逮。近年,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,新野猴戏艺人不再捕猴而改为养猴,继而又开始从家庭散养转为集中繁育驯养。2000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,沙堰猴戏艺人赵哲民投资350万元,率先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弥猴繁育驯养基地,占地80亩,猴舍250间,年可繁育出栏猕猴3500多只。繁育基地向国家科研单位提供“科研猴”,为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提供“观赏猴”,向猴艺人提供“玩耍猴”。赵哲民很自信地说:“全国各地风景区八成以上的猴子都来源于新野!”现在,一只生猴价格2300元左右,驯成的猴子2800元上下。  

(三) 
      有了猴子得驯服它,不然的话“猴戏”就无从谈起。驯猴首先得选猴,这一关很重要,一般规律是“公玩小母玩老”。公猴大都在五岁时开始驯教。先择那些强壮有力、四肢发达、性情温和的猴子。真正开始驯猴的第一步是“直身”,也就是练站功。站功是最基本的,驯成后才能教授其它的项目,如古代戏剧节目,现代打拳、投篮球等等。驯猴的动作有正反之分。翻各种跟斗、握手、跳舞诸如此类都是正面的,反面的如夺猴艺人的鞭子,出其不意地抓猴艺人的头发、脸,拍猴艺人屁股等等,这在演出时往往让观众捧腹大笑。无论正反动作都是通过猴艺人面部表情、四肢动作和道具等暗示的套路,发出的信号,经过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。猕猴也可与哈巴狗一起驯教。猴子驯成大约2-3个月,这样猴学员就可毕业外出“走穴”登台献技了。当然“猴戏”中也有狗猴“联袂”表演的节目,不过狗演员只是“客串”两把而已。 
(四)  
    
“猴戏”艺人出外玩猴之前必须先向当地林业动物保护部门提出申请,办理准许证,并签定保护猕猴协议。然后三五人同行,带着三四只猴子,结伴前往,“一根扁担两口箱,猴子驮在肩膀上”就是猴戏人真实的写照。他们走城市串乡村,每到一处就扎下摊子玩耍“猴戏”。在咣咣的锣声中,猴艺人放长紖子,让猴子走上几圈,绕出一个不大的空场,这叫“晃场子”。猴艺人面对层层的观众,总要谦虚一番才开始玩耍“猴戏”:“小小锣锤七寸长,各样把戏里面藏。有人懂得其中妙,不是师父是同行。”然后猴演员就粉墨登场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演将起来。“猴戏”有正、杂戏之分,这以猴演员是否带面具为依据。若要演正戏,行话叫做“啃脸子”。猴演员就要口衔代表不同角色的小面具,身穿相应的小戏服,饰演“包公”、“杨六郎”、“岳飞”、“关公”、“齐天大圣”、“花姑娘”等8-16个角色。杂戏就是“玩老杆”、“撑旱船”、“狗猴犁地”等10余个不衔面具的节目。“猴戏”有文、武戏之别。像演“包拯”、猴演员嘴噙“包拯”的小面具遮住脸部,通过面具“眼”部的两个小孔向外观看。头戴乌纱帽,身穿黑蟒袍,手持象牙笏板,在猴戏艺人的唱腔中,昂首挺胸,迈着八字步,往来走动,活脱脱一个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护法忠臣形象。若演武将,则头戴上插野鸡翎的帽子,穿上背插小旗的铠甲,手握长矛或大刀,两军对垒,刀来枪往,上下翻飞,难分难解,让人觉得真不愧为誓保疆场的英雄。“猴戏”寓教于乐,陶冶情操。如《包公跪嫂》节目中,“包拯”装扮的猴演员一上场,猴戏艺人就粗门大嗓地唱起来“四月八来麦稍黄,包拯我郴州去放粮,放粮只有三月整,铡坏包勉一子童。回见嫂娘来赔情,嫂娘嫂娘叫两声,叫声嫂娘您可安宁?”接着,另一个装扮包公嫂子的猴演员做抹泪样子,缓慢上场,猴戏艺人就马上细声细气唱道:“嫂娘这里开言应,骂声我弟小包拯,包勉小儿犯何罪,你铡包勉为何情?”“包公”就走上前去,双膝跪倒在地,向“嫂娘”慷慨陈词:“文正这里开言道,叫声嫂娘你当听,宋王爷任他做县令,他不该贪脏枉法害百姓,铡了包勉不要紧,百年之后弟送终!”耳闻目睹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。“猴戏”紧合时代节律,不断推陈出新。在当地政府引导下,在猴戏艺人“走江湖”的过程中,“猴戏”节目不断推陈出新,紧跟时代步伐,宣传、教育、娱乐融为一体,弘扬真善美,抨击假恶丑。像“啃脸子”、“狗猴犁地”这些是传统节目,而“踩钢丝”、“跳舞”这类节目是近年拍演出的。新近的就更富时代特色,如有这样的唱腔:“打起鼓来敲起锣,听我唱唱道德歌……”;“‘三个代表’下基层,转换作风民称颂……”;“猴戏出在沙堰镇,三国遗迹天下闻,关公鏖战鹊尾坡,徐庶走马荐诸葛……”。 

(五) 
     猴戏艺人外出玩耍“猴戏”,不但开拓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,启迪了思路,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一般一个“猴戏”艺人外出近一年时间,就可收入几千元甚至万余元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时间里,是“猴戏”艺人在村里也先一步建起了两层楼房,打发闺女娶儿媳,买来了新潮的家电,收种犁耙购置了新型的农机具,着实让村里人刮目相看。慢慢地他们开始领办承包示范园场,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一支生力军。沙堰镇贺庄村贺正全利用“猴戏”收入,办起了拥有近20台机器的轧油厂。北村王新义等50余个猴戏艺人,率先承包了57座日光温室、500余亩的立柱大棚,从事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。南村崔大成等10余个猴戏艺人,创办了生态牛示范园,进行种草养牛经营……他们对当地主导产业的兴起真是起了示范带头作用。古往今来,随着新野“猴戏”影响力的不断扩大,也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、中外新闻媒体、电影电视厂家和风景名胜区的关注,更使新野这中国第一“猴乡”故事多多,声名鹊起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《西游记》作者吴承恩,曾在新野做过两年县令,他对新野民间艺术研究颇深。《西游记》中新野方言随处可见。特别是第一回中“石猴出世”前的仙石形态,可说以新野现存的“汉议事台”为背景和参照,仙石的通体三维尺寸与“汉议事台”的尺寸一般无二。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的小说《走出密林》,其中更有详尽的猴戏描写片段。沙堰镇横堤铺村猴戏艺人匡书明,现在五龙口风景区驯养猕猴数百只,被当地人称“王中王”。1995年他的事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《东方时空》“生活空间”栏目做了专题介绍。同年,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“猴戏”电视连续剧《动物王国窃案》,“导演”还是新野樊集的鲍振庆哩!1996年由法国格罗利亚制片公司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,以沙堰李营村李程怀一家驯猴、玩猴为素材,拍摄了电视记录片《李氏一家》,在法国电视台四套播出,今年日本一家电视台也先后两次前往沙堰拍摄“猴戏”。新野“猴戏”还“漂洋过海”。有许多猴艺人还出国到俄罗斯、“新马泰”、越南、法国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,并受到了洋人的喜爱。
 

上篇文章: 蔡锷和袁世凯两个男人间的故事
下篇文章:到最后的海上乌托邦巴拉望
相关文章:
  • 这个季常吃猕猴桃好处多多
  • 秋季经常吃猕猴桃好处多多
  • 猕猴桃营养好如何正确选择
  • 高价猴姑饼干只是普通饼干
  • 秋季食用猕猴桃注意五不宜
  • 猴子用脑信号控制机器人
  • 猴子间存在有偿性行为
  • 非洲发现会说话猴子 会造句
  • 国庆回龙沟看灵猴采野果
  • 阅 读 排 行
    推 荐 阅 读
    最 新 专 题
    推 荐 广 告
    耍游网 Copyright 2008-2020 版权所有 http://www.suayo.com/